「文化認同這件事,是你打從心底喜歡它;若它沒有真正進入你的骨骸,那是沒有用的。」——Yuma Taru
桃園國際機場裡,巨幅的泰雅染織作品構成臺灣連綿的山巒,令人感到驚訝又好奇;電影《賽德克.巴萊》中的一件件戲服精巧細緻,讓人嘆為觀止,這一切皆出自尤瑪.達陸(Yuma Taru)之手。從零開始學習傳統苧麻染織,到讓原住民文化在世界發光,尤瑪老師持續努力了三十個寒暑,而這一切,還會持續滾動、進行下去。
尤瑪老師29歲時,決定辭去穩定的公務員職位,開始思考自己要做什麼。跳脫體制後的她,將曾經在博物館和工藝館的工作經驗化為助力,帶著在研究、展覽、教育、推廣等多方涉獵後累積的豐富知識,和5、6個年輕朋友回到部落。她成立的「 野桐工坊/泰雅染織文化園區 」不只傳承織布,而是全面性看待文化傳承工作,包含語言、歌謠、祭典等等,擴大民族發展的視野,身體力行地重現泰雅文化。而現實面的經濟問題,也成為尤瑪老師與博物館合作公共藝術創作的契機,收支平衡下來不僅養活工作團隊,也藉由染織技術與科技、藝術的結合,展現了高質感的創意與規格,讓大眾了解原住民文化不同於以往的刻板印象,而是有無限的可能性。
▍本篇文章出自 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 出版之《北辰》Vol.1
📖電子書連結|https://pse.is/MNK3M
📖域室 CitiSelect 仍有少量可索取!